星期四, 3月 10, 2022

《論文全英語發表:800句學術口語報告句型與應用》推薦序

 


有了這本,全面打造英語論述能力!

完整重現上台用英語發表論文的流程與步驟,

套用學術口語句型,讓你的口語發表專業又有說服力!



推薦序1(節錄)

 

劉美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兼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主任

 

我在大學服務將近30年,每年都會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或主持,都是靠觀察與摸索,發展出自己的發表風格,也不知道這樣的發表方式是否合宜。直到閱讀本書後,才知道英文研究論文的口語報告是由內容性語塊和結構性語塊組成,前者對研究者而言是熟悉的專業領域,此為研究者的心血結晶,這部分的表達大致沒有問題。但對母語非英語者而言,如何善用結構性語塊,來銜接、連貫或總結研究內容,就更顯重要了。我在閱讀本書時,對書中提及的許多情境心有戚戚焉,也發現自己在口語發表上仍有許多迷思,還好透過本書的提醒,知道未來應如何善加運用結構性語塊,讓學術論文口語發表更生動精彩。

 

本書也非常適合英文學術論文發表的入門者,書中內容涵蓋學術論文發表的重要面向,包括學術英文口語報告的特點、英文發音注意事項、學術口語報告的語言使用與策略,面面俱到,內容非常豐富。而且,每一章都有說明提醒讀者該主題的重點原則,接著有不同的句型練習,最後提供一則範例,讀者可以依據不同的情境與喜好,選擇適合的句型與範例,並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模式,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寶典。

 

最令我佩服的是,書中的英語句型主要來自柏森老師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筆記、參考國內外報告及語料庫而來,為了滿足不同領域讀者的需求,範例幾乎涵蓋不同學術領域,讀來倍感親切。此外,柏森老師在臺灣教學多年,深知臺灣學生在口語發表的焦慮與易犯的錯誤,所以書中提醒時常一針見血,符合本土學生的學習特質與需求,是一本貼心設計的好書。

 

 

推薦序2(節錄)

 

駱藝瑄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政府2030雙語國家政策下,本書提供了大學端全英語授課EMI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師生非常有用的鷹架,以及多模態的教學和學習資源 (multimodal resources)。在過去,我們往往認為學術英文口語報告僅與研究生以及有學術發表需求的教師有關,使用的場域也常常與國際會議連結,但自從2021年教育部在大學端開始實施「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後,這個觀念與藩籬就需要漸漸被打破。當我們大學部的專業老師以英文作為傳遞學科知識的主要媒介,並且以英文作為驗收和檢驗專業知識的媒介時,EMI師生除了要了解如何以口語傳達專業知識(第三章),EMI的學生也需要了解專業學科知識的表達與日常生活用語或一般英語演說的不同(第一章)、如何注意英語口語報告的發音(第二章)、如何善用肢體語言增進專業知識的傳遞(第五章)。此外,當學生需要以英文為媒介,作為理解和建構專業知識時,如何以英文進行小組討論(第四章),本書也可以提供EMI師生參考。

 

我認為本書的出版,對於師生在學術英文口語報告的需求和關照是全面的,而非僅侷限於學術口語報告的架構和語言的使用。……如果我們可以善加利用本書所提供的觀念、知識與資源,並且從大學部EMI課程裡,開始培養學生的學術英文口語報告能力,無論學生將來是進入職場或繼續升學攻讀研究所,這本書都將是師生們在學術英文口語報告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與資源。而學生的表現,如同受惠於廖柏森教授學術論文寫作的研究生一樣,也將同樣令人驚艷。

 

 

推薦序3(節錄)

 

張嘉倩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本書的第一個特點是作者幫助讀者建立使用情境的用心。廖教授是英語教學領域的專家,深知建立情境對於語言學習的重要性。本書第一章先從學術口語報告與一般演說及書面論文的差異出發,為學術口語報告的學習指出大方向。在完成第二章對於發音的提點之後,從第三章到第五章,在作者的帶領下,讀者邊熟悉學術會議口語報告的場景、慣例與流程,邊學習完成各個步驟所需的心態與口說技巧。整個學習過程,彷若置身於會議現場,想像自己使用這些常用句型發表研究成果的場景,並在每階段學習結束,藉由全文報告範例,看到論文發表的全貌,複習所學。有了跟真實情境的連結,讀者將更能夠理解每一個例句使用的時機與語用功能。

 

除了具體的學術口語報告情境,作者也善用比喻幫助讀者吸收內容。例如在講述學術口語報告的策略時,將報告的過程比喻為開車的旅程,提供讀者一個具體的思考框架,幫助讀者理解句型背後希望達到的目的。

 

透過這種情境式學習,讀者不只在閱讀本書時吸收效果更好,還可以在平時以聽眾身分參加學術會議時,更有能力觀摩學術會議流程與台上的講者所使用的語言、視覺輔助、肢體動作等細節,讓參加會議不只是看熱鬧,還能看門道。畢竟每個人上台發表研究成果前,都在台下看了無數次別人的口語報告,向好的講者學習,提醒自己避免某些講者所犯的錯誤,都是提升自身口語報告能力的養分。

 

本書第二個特點是作者對於讀者設身處地的用心。我與廖教授的研究領域相近,常有機會聆聽廖教授的口語報告或主持場次,廖教授的口語報告,無論使用的語言是中文或英文,不僅內容紮實、條理分明,且報告風格幽默風趣,與觀眾有許多互動,是一位極佳的演講人。而在本書字裡行間處處也可見廖教授對於英文口語報告初學者的同理心。廖教授一方面理解用英語進行口語報告的困難之處,鼓勵讀者將挫折與犯錯視為學習的必經之路,激起讀者的學習動機與動力,另一方面又針對這些困難提供適當工具與方向,幫助讀者克服困難,一步一步往成功的口語報告目標邁進。

 

英文能力並非成功的口語報告的唯一條件。就像我們聆聽中文口語報告,也會發現同是中文母語的講者,有些人可以將內容講得清楚明白、引人入勝,有些人卻讓人難以理解、坐立難安。在本書中廖教授所傳授的各種心法,不只對於英文報告有幫助,也有助於提升中文報告的能力與技巧。相信讀者若能夠仔細研讀本書,勤加練習,定能大為增進學術口語報告的溝通效果。假以時日,將更有自信以英文與大家分享學術研究成果,充分感受成為自身領域國際學術專業社群一份子的樂趣。



作者簡介

 

廖柏森

美國紐約大學 (NYU) 英語教學碩士,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UT Austin) 外語教學博士。現任臺師大翻譯研究所教授兼副教務長、英語學術素養中心主任。曾任臺師大文學院副院長、翻譯研究所所長、臺灣翻譯學學會理事長等職。著有《大學全英語授課》、《英文研究論文寫作指引》系列、《英中筆譯》系列、《中英筆譯》、《英語與翻譯教學》、《新聞英文搭配詞》、《新聞英文閱讀與翻譯技巧》、《翻譯進修講堂》、《翻譯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翻譯教學實務指引》、《英文系最受歡迎的線上語料庫》等二十餘本書,並發表多篇中英學術論文。

 

朱雯琪 (Linda Chu)

美國加州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政治學與國際發展學雙學士、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臺師大翻譯研究所博士班。曾任ICRT廣播電台英文新聞主播兼廣告編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系助教。目前兼任臺師大翻譯研究所講師、英語學術素養中心輔導員、臺灣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同時擔任專業譯者暨編審,與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聯合報、公共電視台等機構合作。研究興趣為比較修辭學、翻譯文學、中西文化交流史,曾於國際研討會發表數篇學術論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